宋尚节传(1)

(音频、文字均选自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较之文字,音频内容有浓缩,详细请阅读全文↓)

作者:刘翼凌

主讲:楚云

劳苦工程已完毕,凶猛战争已经历;行人已渡世风波 身登彼岸享安息。

 

父啊,敬将安睡仆人,奉交我父慈爱保存。到彼啼痕皆消失,到彼疑难多明白;

 

一生工作究如何?主为裁判公且直。父啊,敬将安睡仆人,奉交我父慈爱保存。 

 

不知您看了宋博士的传记看到了什么?保罗说:”你们当效法我,正如我效法基督一 样.”

 

您看到宋博士生命里那活水源泉的涌流,有没有得着激励?看到他在各样得软弱 与患难中得了神的怜悯和恩助,您有没有得着安慰?您看到神怎样使一个软弱不 配的器皿起来奋兴中华,您有没有起来颂赞神的大能?

 

宋博士作过这样一首短歌:

 

罪恶出去,活水进来,藉着丰满恩典.

 

活水愈涌,愈觉奇妙,一直涌到永远.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 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希伯来书 12:1)您听到他们信 心的声音了吗?”仰赖耶和华的,这人便为有福!”

 

现在您要不要效法宋博士,谦卑到神的面前,舍己背十字架.要不要放下各样的重 担,脱去缠累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前头的路程.我也是在对自己说这话.

 

唯愿那感动众圣徒的灵加倍感动我们,唯愿那在众圣徒生命中的涌流的生命活水 照样从我们的里面奔涌出来.求神赐福!

 

前一段时间看过宋博士的日记<灵历集光>,就是本书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编写此 书时所没能看到的.宋博士自己的日记(一生的日记 50 余本,除两本遗失外,都收入 了<灵历集光>一书.)印证了本传记是真实而详尽描述了宋尚节的一生.两本书内 容出入很小,不同处主要是以不同角度和姿态来记述,作者在没有看过宋博士日记 的情况下,能写出如此真实详细的传记,确实应当感恩.

 

是为跋.

 

愿这传记能激励弟兄姐妹,火热爱主!

 

约翰

2001 年 4 月 12 日

于广州

 

** 第一  **

 

一  开场白

 

“只有中国人才能够有中国人的想法,只有中国人才能够用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比喻,和中国的格言去说话,而说得引人入胜。

 

外国人的嘴巴断断不能把中国人 说服,断不能把中国说成基督的中国……几千或几万个英国人美国人都没有 用,我们要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千千万万个身心口完全奉献了的中国人。

 

我们要的只是这一种人,而不一定要通儒学者。如果这种人兼有通儒学者的本领, 当然是十全十美;可是重要的倒是这种人–有勇气,有真心,有献身精神,有独立气概的人。

 

是时候了,我们该寻出一个中国的使徒来了。这个中国的使徒应该 是一个中国人,而不该是一个外国人。

 

这个中国的使徒会在哪里出现呢?他会从 神学院里出来么?他会在众人意料不及的地方出现,象以前许多其他的上帝使者 出现一样吗?我们不知道。

 

我们只能祈祷他快点来。我们并且祈祷他来的时候, 象施洗约翰声震旷野一样,要把全国全民都震动起来!”

 

上面的话是英伦教会派到福建的宣教士杜克(Edwin Joshua Dukes )一八八五年说的。这话说了差不多五十年后,中国使徒才在中国出现,在中国旷野发出惊心动 魄的喊声。

 

他是个中国人,是造诣绝高的学者;可是他把学问和生命完全放在主 的祭坛上,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什么。

 

他是大胆,无畏,无伪,无饰的人,除了 和主同行以外,便独来独往,除了信主靠主以外,便一无倚傍。

 

他就是福建莆田 县凤迹村的宋尚节。

 

这位中国使徒,其个性是非常特别的。

 

有如火如荼热爱灵魂的内心;却没有普通 基督徒所有的和颜悦色。在外表看来,他不但不修边幅,并且其貌不扬。

 

他是个饱学之士,在科学上崭然露头角;但是他的讲道却只是简单明白的福音,一点没 有眷恋家庭生活。

 

讲道时手舞足蹈大声疾呼,有时感人使泣,有时又逗人发笑; 但是一下讲台,便沉默寡言,特喜离群索居,在别人看来几乎是个乖古孤僻的人。

 

和外国人,特别是外国的宣教士和 教授,关系很深;但对外国人毫不客气,批 评起来不留余地,使许多人都以为他是排外的,疾恶如仇,对于罪攻击不遗余力; 但是他感人至深的道理却是主的仁爱。

 

他是天生的一个组织家,有卓越的领导才 能;他自己却不要组织,不设教会,不立宗派,不做领袖。受了许多人的批评; 但他却视为等闲,从来不以身外之毁誉为念。

 

他受了许多人的爱,也受了许多人 的憎。

 

这些就是中国大布道家宋尚节的本色特性,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实际上却毫无 圆凿方柄之处–他是一个优美而和谐的灵魂!

 

和施洗约翰一样,宋尚节是在盛年去世的。

 

他在世四十三年,他的工作时间不过 是短短的十五年。可是,时间虽短,工作却不少,工作的成绩更不小。

 

在短短的十五年中,他震动了中国和南洋的教会,成千成万的人因为他而皈依了 基督。

 

在许多东亚的国家里面,中国教会在日军侵入后仍然能够屹然独存,其功 不能不归之于宋尚节。

 

这些教会之所以能灵命不绝,灵力不竭,是他工作辛劳一 番以后的成果。

 

在中国各省,在南洋各地,在美国,在英国–在一切有中国人的地方,你只要和中国基督徒一谈,便会自然而然谈到宋尚节。

 

有许多不信的人是因他的布道演讲 而得救的。有许多冷淡退步的基督徒是因他的培灵讲道而热烈了进步了的。

 

尤其 是许多教会领袖,本来是挂名的,是”吃教”的,是没有灵命的,都因他而变为生气勃勃,灵力充沛,和忠于基督的传道人了,其影响力和果子,持久延续下去。

 

二  父亲的重生与得胜 

 

宋尚节博士在他口述的自传人的见证里,津津乐道他幼年从父母那里受的宗教教 育。他父亲特别爱谈自己重生的经过。

 

那时他年纪还小,还不能领略”重生”二安 的真义,可是他却对这故事感到非常有兴趣。

 

尚节的父亲宋学连牧师,十六岁那年就到福建省城进福州神道学校;读了两年, 不过随班上课,做一个时间表的奴隶,机械地去追求分数。

 

他没有热情,也没有 追求的心,不想在灵程奋进,不想真正认识耶稣基督。这样就糊里糊涂地这了两 年的神学院生活。

 

到了第三年,就是他毕业的学年。在那年的上学期,他还是照旧过日子,不但谈 不上灵性的长进,就是功课的成绩也极平凡。

 

最后的一个学期,在他平静的脑海里,却被微风吹起了一阵的波澜。

 

在上约翰福 音和罗马书的时候,他得到圣灵启示,觉得自己是多罪之身。埋藏在内心深处的 黑暗,这时给灵光照亮了。

 

罪既陈列在目前,总得想法解决,一日不解决,即一日不能得平安。于是他心里 起了一个不可名状的剧战,使他坐卧不安。

 

在无可奈何之际,他只得向上帝呼求, 每天总是一清早起来,在人们还未起床时,便到旷野去祈祷读经;在晚上也是深 更不眠,在人们都入睡以后,求主赐以心灵的快乐和赦罪的平安。

 

有一天,在一个东方刚鱼肚白的黎明,全把有生以来所有的罪过愆尤,一一向主 倾吐无遗。赦罪的主,对于忧伤痛悔的人是特别亲近的。在这一次,他得到了圣 灵而来的生命。

 

这时他十八岁,是一生的转折点。

 

他在福州神道学校毕业以后,就回到故乡――福建兴化(莆田县)凤迹村――开 始布道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乡村生活虽然单调平凡,对于有了灵命的他,却也逍遥自在。他在农民的心田,辛勤耕锄,撒种,灌溉,栽杆,收获,过 了五六个年头。

 

流水弹指,宋学连已二十五岁,到了燕尔新婚的佳期了。新娘是佛门子弟家庭中 的一位千金 小姐。

 

她之所以会和一位传道人结婚,却是良缘夙缔的。原来他们 祖家都不是基督徒,照旧时的习惯指腹成婚。这门亲事就这样成了。

 

新娘过门以后,确能勤俭持家,克尽妇道。宋学连对她恩爱有加,常在四乡布道 之暇,挑灯教她读书识字。

 

经过一番循循善诱之后,这位异教新妇果然受了感化, 不久便受洗归主。

 

可是因为这不过是人的工作,还不是上帝的陶冶,她虽然领了 洗,而认识不深,爱主的心仍然非常谈薄。

 

新夫妇结婚不到一年,便来了一个”弄瓦之喜”,弟二年跟着又来了一个”弄璋之 喜”―――这便是后来宋尚节博士的大姊和大哥。

 

一家四口,固然热闹得多,可是做爸爸的担子也一天重似一天了。那时,他的薪金不过是每月五六元,虽说那 时生活程度低,这区区之数,实在难于支配。

 

在一个手上拮据的晚上,宋学连左思右想,翻来覆去,到了午夜还不能入睡。

 

他 思想着。里面似乎有个声音说:”哦!捱着叫化子一样的传道生活,吃了早餐没有午饭,这么苦的生涯,难道是一个能吮笔濡墨汁的我消受得了的吗?我虽不是 有名的骚客墨卿,也是个书香子弟,家里有的是文房四宝,怕抛了这穷饭碗就活不成吗?”

 

他得到一个结论:决意辞传道职,离开穷乡僻壤,到文士荟萃的城市里去做报馆记者,过浆糊剪刀的生涯,或者钻进洋学校去做一名教书匠。

 

可是,魔鬼说话以后,圣灵也跟着说话。圣经的金句,如明灯一般,从他的记忆 中映照出来:”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依靠自己的聪明。(箴言三:5)他的

 

良心也在责问他:耶稣岂不是给了你赦罪之恩,你虽粉身碎骨都不能报答礼他于万一吗

 

区区生活上的艰辛,你都不能为他忍受吗?你甘愿服侍玛门,作金钱的 奴隶吗?白占土地而不结生命之果,你将来敢空手见恩主吗?

 

你不见天空飞鸟, 地上的花草,他们不耕不种,也不纺织,主怎样养活他们,装扮他们,使飞鸟翱 翔在蔚蓝的天空,使花草缤纷地装饰空旷的原野,主的眼睛不是珍视你胜万物 吗?

 

你算算古今的传道人,有谁是惨死在穷巷作饿莩的?你要学富有经验的大卫 王,把他的信心作你的榜样。‘少壮的狮子还缺食忍饿,但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 处都不缺!'”

 

这场心灵上的恶战,从深夜苦斗到天明。

 

在月影消失,邻鸡唱晓的时候,宋学连 清清楚楚听见天上来的声音;主耶稣的话,随晨风吹入他的耳朵:”我的仆人啊, 不要怕,有我!你所需要的,我早都知道了。”

 

东方已明,宋学连披衣起身,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向太太诉说昨夜激战获胜的经 过。

 

从此以后,他便打消辞意,重振旗鼓,再度传道。以后,因为有了成圣的经验, 传道的工作越了做得甘心乐意了。

 

他此后更蒙主重用,工作更著成绩,更有效果。

 

他所主持的礼拜堂,一向只有教友二百人。可是翌年便有五六百人,第三年便有 千余人了。

 

宋牧师不但讲道好,文笔也好。他喜欢买书,凡是古本书,只要有钱,没有不买 的,所以家里藏书约有一万本之多。

 

他对于藏书也非常珍视,不许人随便取阅。

 

有一次,尚节不小心把一本书的书皮弄坏了,心里十分害怕,只希望不给父亲发 现,但后来终于给他看见,便捱了一顿重打。

 

因为他文笔好,人们便请他主编一个定期刊物奋兴报,城福建全省流很广。他也 喜欢写日记,每天记事不辍,尚节后来之有天天写日记的习惯,就是从父亲那里 学来的。

 

三  母

 

宋学连牧师虽已重生,可是宋师母还是一个不冷不热盲从的基督徒。

 

她在料理家 务之外,几年之内又替宋家生了两个孩子;连以前两个,一共是四个了。

 

在她生 第五个孩子的时候,染上了一场大病。那个是产而不育的孩子,是宋尚节的五哥。

 

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大病:她时而魂游明宫,和光明的天使携手乐园而复来人间, 和骨肉相聚,在痛苦中呻吟。

 

这病究在哪里,叫什么病,病源如何,医生也查不 出。总之,她和药炉茶灶结了不解之缘。

 

如是者半年之久,医生们和有经验的人们都认为她不久人世,告诉宋学连为她置 备棺木衣服以应随时的需要,免得临死仓卒。

 

他只得听他们的话,眼里含着清泪 去料理一切。

 

在景色黯淡寒风凛冽的大除夕,在一盏半明不灭的油灯光下,死气笼罩着宋师母 的病榻。

 

宋学连把儿女们都领到榻前,自己用手拿起她瘦削如柴的手,眼泪汪汪 的说:”我和你的儿女们都在……”尾音已哽咽不能成声了。

 

宋师母微睁那对闭着的眼,转动了一下,眼泪就在那没精打采的眼眶内涌出,然 后一粒一粒地滚到枕上。她想勉强说些话,但一句也说不出,只见她在急促地喘 气。

 

房间里沉寂了一刻钟的光景,外面是呜呜的北风,里面是儿女们的哭泣声,和宋 牧师的祷告声,交织成一曲凄凉的音乐。

 

这时,宋师母忽从病床上坐起来,说:”拿饭和肉给我吃吧!”

 

奄奄一息的她居然已有力量起身,已是奇事了,起身后又要饭和肉吃,更是奇中之奇――

原来她已很久很久未进滴水粒饭了。

 

但是笃信上帝万能的宋牧师,一点不以为奇,飞也似的跑出去煮饭烧菜,满心感 谢上帝洪恩,煮好了便端给宋师母。

 

原来在死亡边缘中的师母,忽然听见了起死回生的大医师耶稣的声音:

 

妇人起来,吃你的饭和肉吧!今晚我要赐你新生命。

 

听了这几句带着能力的话,

 

她就自然而然的起来,自然而然的觉到饥渴,自然而然的向丈夫要饭食了。

 

经过了这番启示以后,宋师母便热心起来,此后不但安心和丈夫同甘共苦,而且 还帮助丈夫殷勤做传道工作。

 

她病时,子女无人照料,宋牧师就把他们寄养在一个妇人家里。

 

她好了以后,就 把他们领回来,却看见他们浑身肮脏,原来半年当中,她竟未给他们洗过一次澡 呢!宋师母看见儿女这个模样,便不禁哭了起来:”半年没有妈妈,你们就活不 成了!”她马上替他们换衣,洗澡,捉掉身上和头上的虱子。

 

在父母都已清清楚楚体验了重生之后,宋尚节不久便呱呱坠地了。

 

四 童 1901-1909

 

一九零一年九月二十七日一恰好是旧历辛丑年的中秋节—-下午四时,宋学连师母在凤迹村诞生了一位麟儿。

 

那时正是宋家家境最萧条,生活最贫寒的时代,多 一个食指,即多一份困难。

 

幸而那时宋牧师和宋师母都有的基督丰盛的生命,不但不以新增的负担为苦,反而能够知恩谢主,就同心合意,把这个初生的男孩锡 以嘉名曰”主恩“,这便是后来的宋尚节博士。

 

家庭经济虽然拮据,但快乐的空气未尝一日消散,人们都说宋家是人间天堂。实 际上,他们家里所爱唱的赞美诗恰恰就是”耶稣同在就是天堂“。

 

主恩五六岁的时候,宋家全家从凤迹村搬到兴化城内。那时,宋牧师任兴化福音 书院的副校长。

 

这书院附近,有一所小学,是教会学校,每礼拜天有主日学,主 恩常去参加。

 

主日学的教师们很懂儿童心理,教授有方,能使听者乐而忘倦,主恩特别得益不浅。

 

他后来说:”使我感兴趣而至今能记忆的,我常用来喻解真理 的,大多数是采取我在主日学里所听得故事。”

 

当主恩在孩提时代,在儿童园地里跳跃玩乐的时候,平空来了一个打击。

 

一天傍晚,主恩正挟着书包放学归家的时候,一入门,便听母亲痛哭的声音,使 他吃了一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姐姐把哭红了的眼睛,向他瞥了一眼, 招呼他过去。她对他说,妹妹瑞德死了。

 

娇小天真的瑞德果然一动也不动睡在地上。主恩跑过去拉她的手,疑惑地说:” 怎么僵硬冰冷了?”

 

妹妹的死,使主恩的小头脑常想”人死后到那里去”的问题。

 

这问题在他心里植根深厚,挥之不去,拔之不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时他在半夜里为恶梦惊醒, 吓得浑身大汗淋漓,且惧极而哭,大喊爹妈。这不是别的,原来他梦见恶魔把他 俘虏了去哩。

 

尚节还讲过如下的一个有趣故事:”我年幼时,把钱看得很重,我的母亲叫我念圣经,念一节,给我铜板一枚。她每天只要我念一节,多了怕我忘记。

 

积一年, 居然有三百多个铜板了;那时我真的发财了。然而恐怕失掉,睡觉吃饭,都不安心。

 

后来母亲叫我把钱寄存她独家经理的银行里去,一个月生息一个铜板;我更 高兴极了。

 

但是现在一想起来,却要笑自己太蠢笨了。”也许,看着瑞德撇下的 玩具,会使他思想”钱带得去么?”

 

五  兴 1909

 

一九零九年宋主恩遇到一件奇事,是镌刻在他心版上永不会磨灭的。他自己说, 那是”一幕神为我开映的剧本”。这当然是值得在这里叙述的。

 

那时他刚刚九岁。兴化那年举行一个空前未有的大奋兴会,圣灵之火,炽烈地在 教会中燃烧,使年纪小小的主恩看见璀灿光华的壮观,而留下一个终身觉得甜蜜 的印象。

 

这奋兴会主领人是兴化和一位壮年牧师,也曾常到主恩所上的主日学讲故事。他 的讲法,态度,手势,都能使三四百个儿童听了肃然无声,越听越有味道。

 

举例说,在一个礼拜四的下午,为纪念基督受难而举行一个集会,这位牧师主讲 “橄榄山下客西马尼园中的耶稣”,讲得活泼真切,一声声,一句句,都好像一枝 枝的利箭,射入了听众的心坎。

 

这个描摹是如此的生动深刻,使宋主恩在 34 年 后,追忆记述起来,仍然”哀感萦结,辛酸之泪渗透衣襟”呢!

 

在那次的奋兴会里,这位壮年牧师身被灵感,大有能力,得到非常美满的效果。

 

单以到会的人来说,会堂内外,座为之满,道为之塞,只好临时支搭一座可容下 三四千人的帐棚。

 

但是,到会的人,还是愈来愈多,除了兴化本地外,还有远从 厦门福州来的。在华南的各区会也都派代表前来。

 

不消说,到会的都得到丰富的 生命回去。代表当中,有的竟是远自美国来的。

 

这好象难于置言,但宋尚节博士 在我的见证里面说:”事实确乎是如此”。

 

每天的聚会里,有很多人被灵感而痛哭悔罪。这个人认私吞公款,那个人认偷人 东西,这个男孩认盗取人的雨伞,那个小妹妹认偷取别人的皮球,每个人都认出 他曾犯的罪。

 

更奇妙的,有二百个鸦片鬼起来认罪,献出各种烟具,用火焚烧。

 

那时的景象实在很好,每人把罪除净,心门打开,接受耶稣的灵进去。

 

到会的人 当中在很多是儿童,他们受感悔罪以后,把偷来的皮球交出来的,共有五六百个, 此外政治家不计其数的纸笔墨砚。

 

那时的宋主恩年方九岁,虽然 每天都去听讲,但是没有悔罪的觉悟,也没有接 受新生命。

 

不过他觉得有一种能力,驱策着他,使他不得不去听讲。

 

后来,他发现了这奋兴大会成功的秘密。原来早在这大会之前,美国有两位爱主 的姊妹,在她们家里为兴化教会恳切流泪祈祷。

 

有一天,在她们祷告的时候,听 见有声音自高天下来对她们说,不久的将来,从一九零九年的受难节开始,兴化 将有奇妙的大奋兴会。

 

她们便写信报告在兴化的宣教士。果然,在她们的来信未 到兴化之前,复兴之火已炽烈地燃烧着了。

 

这件事证明了代祷的能力。后来宋尚节博士在我的见证里说:”在我的生命中,最愿意追忆的是那年的奋兴会。它象春草般青青可爱。那欣欣向荣的气概,由于 灵风的吹煦,会中的善种,会持蔓延到各处,末出灿烂的花朵,结出生命的果子。 ”

 

这是一课有益有用的功课,是宋博士后来布道时常常付诸实行的。

 

感谢主,在这 么早的时候,已把这样重要的功课――实际上是奋兴布道的秘决――教了他,并 且在他心里了。

 

六  小 19121913 

 

一九零九年夏天的奋兴会虽已过去,但由它点燃的奋兴之火,却起发炽烈,继续 蔓延信道的人,与日俱增。

 

夏去秋来,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但见教堂的人数频 添,教堂容积日小。

 

一到主日,四乡农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抱着敬虔诚恳 的心入城礼拜。

 

本来只容五六百人的礼拜堂,突然要容二三千人,实在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要 建筑一所可容二三千人的礼拜堂,也不是一蹴可几的事。

 

惟一解决的办法,便是 把四乡所有的信徒,按照其距离的远近,分上午中午下午三次聚会。

 

这样一来, 那些爬山越岭远道进城的教友,就都有听道的机会,不致空跑一场了。

 

一天分三聚会虽然是个解决的办法,但在宋学连牧师却未免太吃力了。

 

好在那时 主恩已是十二岁的孩子,已颇能助爸爸一臂之力,实际上居然充了教堂里的一位 临时执事,能协助应付当时的繁剧了。

 

一年以后,二三千信徒盼望中的新教堂,已雄壮堂皇的矗立在大众眼前。

 

新教堂 落成以后,宋学连牧师格外勤奋,因为他真切地感觉上帝与他同在。

 

社会上一般 绅商仕宦,对这间发达的教会,也刮目相看。

 

兴化的知县,在有紧急公事时,也 跑来和宋牧师商量了。可是,宋牧师虽然声誉日隆,家里还是一贫如洗。

 

那时,宋主恩已十三岁,在一间旧制(四年制)中学念书,并一面帮爸爸布道。 

 

他的工作,除散发单张,贩卖圣经单行本之外,还时时跟着爸爸到四乡宣讲福音。

 

甚至在父亲生病或上省城去时,还替他主领夜间的礼拜。在男女老少数百人的视 线集中之下。

 

这位 十三岁的宋主恩居然能勇气登台讲道,已谑不容易,至于他 在讲台上能不局促,不慌忙,把事前预备好的讲章有条不紊的讲出,更是难能可 贵了。

 

每年暑假,更是主恩为主工作的大好机会。纵骄阳似火,他也不畏惧,常在绿荫 一或凉棚下,宣讲罪人的得救之道。

 

听众感动而表示悔改归主的颇不乏之人,这便给他一种鼓励,使他越发起劲的干下去,有时讲得汗自额上流下,湿了眉睫, 又渗入眼眶,使双眼腌着咸性汗液,痛得睁不开来。

 

但他不顾这些,只不时把袖 子在额上一抹,继续的讲下去,往往讲到乐而忘倦,连饭都不想吃。

 

有一个暑假, 他在沙塞乡工作,教将近二百的儿童读圣经。

 

又有一次他在比高镇布道,也有五 六十人表示悔改。

 

主恩讲道的兴趣那么浓厚,在他看来,这也是上帝的恩典。主在他这么年轻的时 候,便给他这样一个黄金思想,使他知道以传道为乐。

 

因为上述的种种事实。人们便给宋主恩一个绰号:”小牧师”。

 

这本来是名副其实的称呼,但是宋尚节博士后来回忆这事,认为这一阶段的活动, 只是”糊涂的热心”,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盲目的,用意在高举自己,沽名钓誉。

 

七  宋大

 

宋主恩生下来就有一个比别人大得多的头,帽店里的帽子没有一顶合他戴的。

 

这 也不打紧,因为纵有合戴的帽子,宋家也没有闲钱给他买则子戴啊。

 

最好的办法 是少剪几次发,留长子作为护脑之用,这样就戴上天然的帽子了。

 

因为他头大又不剪发,衬起来头格外大,同学们就送他一个浑号”大头”。

 

他起初 虽然不愿接受,但叫得多了,也就成了习惯,当别人叫他”大头”时,他也会不期 然而然答应了。

 

“大头”不但生理上特别,心理上也离奇古怪。这里有一部分是他父亲遗传,一部分是他所独具的。宋学连有一种性急症,发作时声音咆哮如雷,面孔转为青色,谁都怕看怕听。

 

敢于碰他的,只有和他一样脾气的”大头”。有时做爸爸的管教他 时,打得太过份了,血气方刚的”大头”是不甘屈服的。

 

有一次,为了一件小事,”大头 “触犯了父亲,使他大发脾气。

 

“大头”受了一肚子闷气,就躲在床底下,在那里藏了多时。

 

家人到处寻找不到,急得魂飞魄散, 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因为在此以前曾有一次在和爸爸呕气之后,”大头”竟想投井自杀!那次虽然是假装的,目的在恐吓他父亲,但这次也许是当真呢!一直到 深夜他从床底爬出来家人才松了一口气。

 

又一次,他又惹起了爸爸动火,争闹一会以后,大头使劲的用头向一口大水缸撞 去,缸破水流,而大头竟安然无恙。

 

有这样脾气的”大头”,挨打当然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宋牧师把他痛打一顿之后, 自己就跑进书房里去。挨了打的”大头”,为好奇心所驱使,想刺探爸爸进书房究 竟做什么事。

 

他从门缝里望进去,不料爸爸正在那里掩面啜泣呢!

 

“大头”忍不住 了,就冲进房里,问道:”爸爸,你做什么?我捱打的还没有哭,为什么你倒哭 起来了?”

 

爸爸说:”这就是父母爱子之心。主爱我们,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之下,虽然偶有打骂,家庭的关系还是和谐的。在春花之晨, 秋月之夜,宋牧师总不忘记带孩子们去流连好山好水,欣赏上帝在大自然里的杰 作。

 

年轻的尚节持别喜欢陪父亲上山祷告。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长大成 人,而留下了终身不能磨灭的印象。

 

未完待续…。

 

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