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福音支配的婚姻:活水的泉源(03)

 

 

“凡喝这水的,还会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这里提到两个“水”,一个是蓄水池的水(当地的“井”不是水源而是蓄水池),物质的水,能暂时压住心里面的焦渴,但扑不灭里面焦虑的火,所以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无论你在这世上期待以什么来满足自己,一旦离开那真正的水源,必然还会再渴。你可能会试图换一个水源,但那没有用,问题不在于外面的井,而在于心灵里的状况。中国人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灵魂里有焦渴的火,一个美丽的女孩能在这样的焦渴中增加什么呢?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凡用井水来解渴的人还要再渴,凡通过性爱的激情来解渴的人还要再渴,凡通过增加朋友来解渴的人还要再渴,凡通过用更多异性眼光的关注来满足自己的人还要再渴,想靠权力来解决自己内心焦虑和不满足感的人还要再渴,所有没能在福音里获得满足感的人都是仍然饥渴。

 

井水是死水,耶稣说他能给活水。死水,活水,涌,这是耶稣在这里用的三个——一个比一个更有活力、更能带来生命的水的景象。女子说﹕你把这活水、这能在人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的活水给我好吗?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来。女子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此时,这个尴尬的、过分的、个人性的问题,让这女子难堪,她试图转到一个相对来说非人格性的问题里。什么问题呢?在哪儿敬拜。既然耶稣看起来很有学问,也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那么聊一聊属神的事吧,于是她问道﹕“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正确的敬拜地点是哪里?耶稣说﹕“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这是一段常常被人领会错了的经文,我们常以为圣经的原则是﹕敬拜神不在于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只要你诚恳地、真心实意地敬拜,就会被神接受。但这里所讲的其实是,谁来规定敬拜地点?是犹太人的规定,还是撒玛利亚人的规定,还是上帝自己的规定?对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敬拜神的规定,不是人自己编造出来的,而是上帝为人作的规定。上帝禁止人在任何一个地方按自己的选择来敬拜神,而只能在一个特定的、上帝指定的地方敬拜神,只有在这个地方的敬拜才能被神接受。因此,耶稣说﹕“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这肯定了犹太人对救恩地点的说明,那就是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敬拜神。但他接着说,“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 敬拜的地点是神定的,但到了一个时候,敬拜的地点就不再重要了。耶稣在这里宣告说,那个即将来到的“时候”,如今就是了。整个犹太民族和外邦人,可以自由地敬拜的时候还没到,但对撒玛利亚妇人来说,因为她正面对耶稣,所以现在就是了。这个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有区别力的地点变成了特定的这个时候,特定的时候变成了决定性的人物。那么真正的结论是什么?你们不可以随意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敬拜神,必须在指定的时候和地点来敬拜神。这指定的地点和时候,实际是那一位——The Person,“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换言之,人不可以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敬拜神,只能通过那一位来敬拜神;不通过那一位,人不能敬拜神,不能认识神,不能正确地谈论神;唯独在那一位里面,你和神进入有效的关系。这是基督教最核心的真理。

 

因为罪而与神隔绝的人,通过耶稣基督而进入和神有效的连接,于是从饥渴进入满足。当你在基督里得到满足之前,你试图通过一个女孩得到满足,这会出问题。你先在基督里得到真正的满足,你生命的根本问题得到解决,以至于你作为一个蒙了恩的罪人,成为上帝恩典和赐福的一个器皿,来与神给你指定的这个配偶一起来承担这个软弱,这个失败,这个罪性,这只有在基督里的人才有可能承担。

 

相当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女子留下水罐往城里去。她拿着水罐本来是想解决她的饥渴,但是满足临到她,使她不需要带水回去。她正午来打水,是为了避开因为不道德的生活而引起的人们的非议;但这时,她把自己不道德的生活袒露在人们面前,是为着宣扬那一位,已经来了,他就是基督。什么样的满足感、被爱感、确据使她扔掉了水罐,不再在乎人们喜不喜欢她?她在井边遇见了真正的水源,得到了这个真正的水源,带回了真正的水源。

 

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