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低潮录 第一章:为何忧闷、第二章:个人低潮与神国荣耀

 

《灵性低潮录》,钟马田所著。

 

第一章:为何忧闷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诗四二5)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四二11)

 

今天许多基督徒的灵性陷在低潮中,他们的生活让别人看起来总觉得太消沉忧闷,烦躁不安,毫无喜乐可言。

 

有人以为这是世局环境的关系,因为我们这世代的人经过了太多可怕的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已够残忍,随后局势又一直如此动荡不安,灵性当然低沉。

 

其实并不尽然。灵性低潮是一个历史悠久,行之有年的老问题。

 

翻开圣经,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新旧约都常提到这问题。

 

可见从古至今,它一直都如影随形地折磨着神的子民。

 

诗篇四十二篇的作者就是一个实例。

 

请听他痛苦的声音: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为何在我里面烦躁?

 

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

 

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他执笔写此诗时,内心是何等不快乐,处在何等的低沉中。

 

同样的词句在这篇诗里出现了两次,接着在四十三篇又出现一次,难怪有人说四十三篇是本篇的一部分,不应分开。

 

是也?非也?无人能下定论,这是题外话,在此不多探讨。

 

诗篇的作者实在很可爱。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常可看到他们毫不矫揉造作地将心里所有的感受、愿望倾倒而出,也可看到他们跟所遭遇的困难鏖战(áo zhàn])、内心的挣扎和自我的对话。

 

从他们发自心底深处的喁喁细语(喁喁 yóng yóng]),也可看出他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鼓励或责备自己。

 

高兴的时候,字里行间洋溢着喜乐;抑郁的时候,一字一句读来都叫人觉得悲怆。

 

而奇妙的神就利用这些诗人们亲身的体验、以血泪谱成的诗篇,把他的真理启示出来。

 

也正因为这缘故,诗篇才会令人读来如此亲切贴近,才能对历世历代的人心产生如此大的鼓励和安慰作用。

 

从这篇诗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作者写诗时内心的苦况,也看出了他愁烦的原因:

 

第一、他当时似乎不能和别人一起在圣殿中敬拜神;

 

第二、当时敌人正千方百计竭力攻击他,试图制造他的低潮。

 

不过本文的目的不在重组他的故事,而是要看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如何自处,然后再从中找出可以帮助我们的原则和教训。

 

读圣经不可只光看别人的经历或故事,而忽略了其中的精意教训,不然就会有极大的危险。

 

许多人的灵性动辄(dòng zhé)陷入低潮,以致不快乐,这都是因为他们太过于依赖别人的经验,或只是羡慕别人的经历,结果自然就走错了路,而且往往错得不堪收拾。

 

我们若有什么问题,想从圣经中获得真正的帮助,绝对不可只看别人的经历或故事。

 

我们必须先明白圣经对该问题有何教导,然后从经文中的实例,留意神的教训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发挥作用。

 

再从别人的经验中观察其反应及神如何对待他们,我们就能够更明白神的教训。

 

我们要感谢神,因为圣经对我们人生所可能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明确的教导,所以无论遇到任何难题,我们都可循这方法从圣经得到实际的帮助。

 

 

第二章:个人低潮与神国荣耀

 

现在再回到正题上,我们为什么要从这位诗篇作者的经历来讨论灵性低潮这件事呢?

 

第一、今天有许多基督徒正处在跟这位诗人相同的光景。

 

他们的灵性陷入低潮,内心忧闷烦躁,生活紧张不安。

 

有些基督徒甚至一辈子都在这种光景中惨淡度过,这是何等可怜的事啊!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脱离这些桎梏(zhì gù),重拾基督徒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第二、也许比第一点更重要,我们探讨这问题是为了神的国和他的荣耀。

 

意气消沉、悒怏(yì yàng)不乐的基督徒不但明显和他的信仰有所抵触,实际上等于给福音作了反宣传。

 

现今的世代是一个讲究现实的世代,人们只重实效,对真理不感兴趣。

 

他们唯一关心的问题是:”这方法有效吗?”他们竭力追求的是能实际帮助他们的东西。

 

如果基督徒老是一脸阴骘(yīn zhì),只会叫不信的人对福音望而却步,神的国如何能扩展开来呢?

 

不要忘记,神在地上的国度是借着每一个基督徒的见证来扩展的。

 

从教会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基督徒虽然没有建立轰轰烈烈的功绩,却因为他们的生命丰富能吸引人,结果使神的国度大大扩展了。

 

所以,为了神的国和他的荣耀,我们必须解决灵性低潮的问题。

 

不要老是让人觉得,做了基督徒就要过那种抑郁苦闷、毫无乐趣可言的生活。

 

事实上,许多人不愿成为基督徒或对基督信仰没兴趣,症结正是出在这里。

 

他们怕一旦做了基督徒,就要过那种沉闷的生活。

 

他们常喜欢将信徒和非信徒并列作比较。

 

他们说:”看哪,那些非信徒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刺激的享受,多么有趣啊!

 

你说那是罪中之乐也好,反正他们看起来是在享乐。

 

看,他们欣赏足球赛时那股狂呼吶喊的劲儿!

 

听,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简直就在向全世界的人宣布,他们是何等地兴奋愉快!

 

可是反观你们基督徒的生活,总是千篇一律,单调乏味,沉闷没有新鲜的事,甚至连享乐的自由也没有,谁会对你们的信仰产生兴趣呢?”

 

我们必须坦白承认,他们如此批评并不算过分。

 

一般人对基督教有此看法,自有他们的理由,不必跟他们争辩,也不必责备他们,但我们却应该反求诸己:

 

我要怎么做,才能叫别人不因我的生活而对基督教退避三舍?我的生活要如何才能吸引人,以致他们能衷心地说’这样的生活真有意义,真令我羡慕,我真想跟他一样’?基督徒若能有这样的生活,不但自己一生幸福受用,对神的国度和基督的荣耀更是大有贡献。因为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有力地把福音信息和神的权能传扬出去。”

 

未完待续…。

 

“钟马田医生是廿世纪英语世界中最杰出的传道人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像我们这些有幸得以亲自聆听他讲道的人,至今都很难忘记当他沉浸在福音的光中,靠着神的大能说话时,我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震撼。然而事实上并不是他这个人萦绕在我们心中不去,也不是属人的恩赐或知识上的才能,或他个人的吸引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真理的能力、神的伟大、人的贫乏和圣经的荣耀启示及权柄,在所有听众的心版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 Eric J Alexander

 

钟马田牧师于一八九九年十二月廿日生于英国南威尔斯,他在小学读书时已表现得相当优异,并立志将来要当医生。廿二岁那年,钟氏于圣巴德医学院毕业,得到内科与外科医学的双重荣誉奖。不久之后,旋即考入皇家医师协会为会员,担任皇室的御医之一。

 

正当他在医学界的声誉如日中天之际,他却开始考虑出来传道的可能性。有几个因素影响他做此决定。他说:”传道是人类所有呼召中最崇高、最伟大、最荣耀的呼召虽然我做基督徒已有多年,但事实上,我从前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经常参加教会礼拜的会友罢了。”他开始认真严肃地面对自己的基督徒生命,并且深刻体会到若离了神,人生实在是虚幻无用。特别是他从那些上流社会的权贵病患者身上看到,这些人的生命难题往往是道德上的,而不是医学上的。此外,他也在心中深深觉知自己是罪人,没有价值,并且确信神在基督里已经赦免了他。一九二七年,他毅然决然辞去了高薪的医职,投入全时间的传道工作,在长老会担任牧师达十年之久。

 

一九三九年,他正式接受伦敦西敏寺教会的邀请,担任坎伯摩根(G. Campbell Morgan)的副牧。五年之后摩根退休,他成为该堂的唯一牧师。他一共在该教会牧养了卅多年之久,每主日早晚讲道一次。另外每周五晚上的查经,也吸引了无数渴慕真道的人。

 

钟氏具有超卓独特的领悟力和属灵洞见,他的讲道揉合了生动的口才和逻辑的论理,其深奥使一个最成熟的听众也必须伫足沉思,其简明使一个孩童也能领悟明白。他最大的特长是根据一卷圣经,详细加以阐释解说,往往一章经文就可以讲上数月或数年之久。史庄(Robert Strong)曾评论道:”钟马田是这方面解经的佼佼者,不但立论平实可行,而且不失其学术的严谨性。”然而反观今天教会界,这类系统解经式的讲道却已逐渐式微。我们实在需要重新回到神话语的真理上去解释它、传扬它,并让它来改变我们的生命与生活。诚如钟马田医生所说:”如果对基督的工作只有肤浅的认识,那么所产生出来的基督徒生命也必然是肤浅的。”

 

钟马田的许多讲章后来被整理成书,译成多国文字,从此世界各地的信徒均得蒙造就。他的著作包括《登山宝训》、《罗马书》、《以弗所书》(已由美国活泉陆续出版)、《人的处境与神的能力》、《只夸基督十架》、《救恩的确据–约翰福音十七章信息》(美国活泉)、《灵性低潮》(证主)、《从恐惧到信靠–哈巴谷书研究》(校园)、《当代复兴真义》(校园)、《不可言喻的喜乐–认识圣灵的洗》(校园)等,其中一套八册的《以弗所书》,更是他毕生解经讲道中最完整、最详尽也最广为人知的一系列讲章。另外一套《罗马书》的信息也极为精彩,只可惜还未完结,钟马田牧师已离开人世,安息主怀,实在是后世信徒的一大损失。

 

在此我们追述钟马田牧师其人其事,但愿神丰丰富富地使用这些篇章,激励我们以认识神、敬畏神为乐,重新渴慕解经式的讲道,并更新我们对基督的爱。

 

(本文转载自《证主通讯》1996年5月号)

 

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