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问上帝 17:进   展

朋友您好!我是雪歌,今天继续为您朗读《无语问上帝》

无语问上帝,作者:杨腓力。

 

17:进   展

 

我说夫人,倘若上帝是异教的神祇或是知识分子的神祇(对我而言没什么两样),他可能会远避七重天;也许在听见人间的悲泣时,再返回。

 

可是你知道,我们的上帝早就来到人间,你甩他耳光、吐他口水、怒骂他,最后还把他钉死: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女儿,这些早已发生在他身上了。”

 

-贝尔纳诺斯(George Bemanos) {乡村牧师日记》

 

恕我鲁钝再问:我们对上帝的失望,在耶稣之前和之后有何不同吗?

 

耶稣也曾尝过失望的滋味。

 

知道这个对我们有何帮助?

 

神学家依据使徒保罗的信息,通常会用称义、和好、赎罪祭来解释耶稣的贡献。

 

但这些字词只不过指出所发生的事,若要了解耶稣如何解决我们对上帝大失所望的难题,我们一定得从这些字词背后的历史涵义,去追溯上帝追求世人对他回心转意的深情故事。

 

回顾先知书,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便是一位满心焦虑的父亲,为着他离家出走的孩子忧伤。

 

耶稣所说浪子的故事,算是有圆满的结局。

 

那位引颈以待的父亲,等得真是够久了;他急急推开大门,跑过去迎接离家出走的归回家来,没有半句诘问。

 

撕裂的幔子

 

耶稣到底成就了什么?为上帝、为我们,他创造了一个从未有的亲密关系。

 

在旧约,人一碰触约柜就要仆倒致死。但人碰着道成肉身的耶稣,却反而得医治。

 

对犹太人而言,没有人敢随便提上帝的名字,而耶稣却教导人称呼上帝阿爸父。

 

在耶稣里,上帝又亲又近。

 

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就表明这种上帝的亲近怎么影响了他。

 

在希腊哲学中,他知道有一位完全、无限、不朽的上帝,但从来没梦想过像他这种放荡不羁的人竟然可以与上帝亲近。

 

他曾试过当时各种的学说,但只有在耶稣里,才找着平凡的人与这完全的上帝之间的那座桥梁。

 

希伯来书也很仔细地探究了这种亲密关系。

 

作者起先引用说明在旧约时代,人必须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亲近上帝。

 

就是每年仅一次在赎罪日那天,大祭司得以进入至圣所为人民赎罪。

 

他要遵守的礼仪包括净身、穿祭司服,以及五头祭牲,还得战战兢兢地进入至圣所。

 

并且,大祭司的外袍上还佩戴响铃、脚上系上绳索, 以防万一在他倒毙,铃声不响时,别人可以从外头把尸体拉出去。

 

但希伯来书论到耶稣的救恩时,便比照着说“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

 

“信心满满,不再胆怯地进入至圣所”,

 

这句话对于犹太读者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了。

 

但是当耶稣死的那一刻,圣殿中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使至圣所从此向外敞开。

 

难怪希伯来书的作者终结全书劝诫我们,“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面前”。

 

关于人对上帝失望的难题,耶稣至少解决了:借着耶稣,人可以直接来见上帝。

 

我们不再需要借着人间的任何中保,因为上帝自己已成为中保。

 

一张面庞 

 

在旧约中,没有人得见上帝的面。事实上,没有人能在上帝的光中存活。

 

少数容许在上帝的荣光中得见上帝的人,都会脸面放 光,而且让所有看见他们的人害怕而躲开。

 

但耶稣来,让人可以正面好好地看看上帝。

 

耶稣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耶稣是什么模样,上帝就是那个模样。

 

就如迈克•拉姆塞®所说上帝没有一点点不与基督相像的。”……。

 

未完待续…。

 

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