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带来医治:23 如何界定你的界线
所罗门在《箴言》中提到,对自己的怒气恨意不负责的人,会成为不诚实的谄媚者。“火热的嘴,奸恶的心,好像银渣包的瓦器。怨恨人的用嘴粉刷,心里却藏着诡诈。他用甜言蜜语,你不可信他,因为他心中有七样可憎恶的。他虽用诡诈遮掩自己的怨恨,他的邪恶必在会中显露。”(箴26:23-26)
在福音书中,耶稣要人为自己的感觉负责,以此解释界线。举例而言,在不同时间被雇佣却得相同工资的故事中(太20:1-15),最早被雇佣的工人对雇主生气: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个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但耶稣要他们对自己的感觉负责。“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做好人,你就红了眼吗?”他的意思是说:“为你的愤怒负责,不要怪我。你的怒气是由于嫉妒,你要面对。”
我们的感觉会趋使我们有公义有怜悯。它使我们与人相连。喜乐的感觉对身心灵都有好处。同时,感觉也会告诉我们什么事错了,需要改变。正如身体疼痛警告我们患病的可能。如果我们不能感觉身体的疼痛,可能一生病就已经太严重,因为发现得太迟,情绪上也是一样。
我们的行为
另一项在我们界线内,属于我们责任的是我们的行为。上帝为自己所作所为负责。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会失去控制,毫无力量。如果我们不为所做的和不做的负责,我们在生命中想要的就很难达成。
不懂这道理的人会有无力感。因为他们对因果关系没有信心。这个律也叫种收定律,适用于整个宇宙。上帝建立了有次序的宇宙:我们的行为会带来某种一定的结果。这是我们安全感的基础,因为它使我们可以对自己及生命有所控制。不负责任的人痛恨这个律,而且深受其苦。负责的人因此深得其利。我们来看看它如何运作。
“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6:7-8)
“要修平你脚下的路,坚定你一切的道。”(箴4:26)
“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箴10:4)
上帝设立的系统是可靠的。正如物理定律,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反动作。如果我们做某事,就会产生某种结果;如果我们不做某事,就不会产生某种结果。如果我们要保持健康,就必须吃营养的食物。如果要付贷款,就必须工作。上帝要我们的生活充满这样的有力感。一方面,我们可以导致好事情发生。如果我们想要与人建立好关系,就可以对他微笑。如果你想成为兽医,就可以去学校取得技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有力感的基础。它使我们对自己及别人有影响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导致坏事情发生。这是行为的自然因果律。如果我们没有掌控好方向盘,就可能会撞车。如果懒惰不念书,就可能被退学找不到工作。如果不去工作,就没有收入付贷款、付账单。如果我们责打所爱的人,就很难产生亲密感。扩大来说,我们的福祉依据我们的行为而定。学习种收定律,就能免去许多痛苦,并使我们获得满足。
顺着这个律,我们会感觉能掌握生命。如果有什么需要,我们会以行为去使需要得到满足:祷告、工作、求助、运动、交朋友。我们会以产生好结果的行为生活,并达到某种程度。
不顺着因果律,不对行为和后果负责,人会有极大的无力感,他们变得必须依靠那些鼓励他们不负责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结果没有信心。这是为何保罗在《帖撒罗尼迦》3章10节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他知道在好行为中有其高贵及喜悦。
如果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因果律,就会一再与现实挣扎,并生活在混乱中。为我们的行为负责是界线的重点。另一方面,是要知道别人也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两个原则可以解决许多身份问题。我们以后会提到。我们不要学亚当夏娃说:“是他让我这样做的!”否则我们在生命中会一再跌倒。
第六章 续 我们的思想和能力
我们的思想
我们的思想也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上帝给我们思想的能力,并要我们尽意爱他。尽意爱上帝就是在知识上长进,并对我们的思想和心智成长负责。许多人很少思考自己在想什么,他们只是让思想停留在脑中,不闻不问。
上帝要我们积极地去想去问。如同保罗对哥林多人说:“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10:5)当我们将心意夺回,我们就为它负责并评估我们的思想。
我们并非压抑或否认我们的思想,我们乃是去拥有它,就像是去盘点存货。我们必须知道心思在说什么,并像发展其他方面一样去发展它。它们在我们的界线里面,我们必须拥有我们的思想。
向扭曲的思想挑战是拥有思想的方法之一。举例而言,如果我不认识你,却认为你会害我,我必须为这样的思想负责。我必须决定是真的有危险还是我有妄想。如果我发现自己缺乏某种知识,我可以为那个缺乏负责并去寻求解决。
一闪而过的思想可能指出心中充满的事情,需要我们检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想着死亡,我们要仔细思想这意念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常常想向某人报复,我们需要反省自己的心态。
我们对人的假设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有负面的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耶稣12岁时的故事(路2:42-49)。他的父母不知道耶稣在哪里。他们有错误的假设,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当他们找到他时,有不好的感觉。他们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
资料来源:良友电台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