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低潮录 第三章:灵性低潮的成因(上)
《灵性低潮录》,钟马田所著。
第三章:灵性低潮的成因(上)
首先我们应针对这些问题做一次走马看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分别逐项深入研究,或许这样才能对我们有实际的帮助。
从教会历史上一些伟大信徒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处理灵性低潮的方法正是如此。
我知道今天人们都喜欢走快捷方式,用速成的方法,不愿按步就班去做。
他们对真理也是抱同样的态度,想用几分钟就把真理说清楚。然而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现今许多基督徒的生活会如此肤浅,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肯按步就班地深入追求。
为什么我们走马看花浏览一遍还不够,必须逐项分别深入研究呢?
相信我们都有过这类的经验:有个人去看医生,医生向他解释病情状况、平日要注意哪些事项、该如何服药病人听的当时唯唯诺诺,自以为已经把医生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牢记在心,完全明白,回去后即可照指示调养。
但一回到家里,真正要按医生的吩咐去行时,才发现自己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开始。
为什么呢?因为医生只做概括性的指示,并没有详尽的步骤说明,等到要实行时,自然就抓不到头绪了。
同样地,一个好的教师在把一般性原则提出来之后,也一定会再把各原则的细节详细说明。
诗篇四十二篇的作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在这首诗里,他把灵性低潮描写得淋漓尽致。
字里行间,一颗忧闷沮丧的心灵跃然欲出,读其诗简直如见其人。
他在十一节说:”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
第五节他也说:”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第五节中”神的脸”是他的帮助,但到十一节他已说”我脸上”的光荣。
人在低潮时,心思情绪一定会反映到脸上。
只要你看一眼,就可从他的脸色读出他里面的烦恼、忧闷、沮丧。
在这里,这位诗人似乎说:”没错,我是在低潮中。
但当我仰望’神的脸’,就得到帮助;当我里面比较舒畅时,脸色也变得好看多了,所以神是’我脸上的光荣’。
“忧愁、烦恼、沉闷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宁静、安祥、和谐与容光焕发。
这不是像戴上假面具可以勉强装出来的,而是仰望神所必然带出的结果。
这位可怜的诗人的光景如何?他的心头犹如被千斤重的铅压住,不堪负荷。
他忧伤、烦恼、愁虑、迷惘。
不但如此,(3节)他又说:”我尽夜以眼泪当饮食。
“他为自己烦恼,为即将来临的事烦恼,为仇敌对他个人的攻击及对他所信之神的明讥暗讽忧闷,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愁苦恐惧。
终于他控制不住了,泪泉不可遏(è)抑地奔涌而出,甚至终日茶饭不思,”以眼泪当饮食”。
相信你我也都有过同样的经验。
当你为某件事忧心如焚时,一定也是无心饮食,甚至即使美食当前都无力动箸(zhù)。
忧虑烦恼会直接影响人的食欲。这就是灵性低潮的症兆。
不幸的是,在灵性低潮时,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会带给人什么样的印象。
看看这位诗人的景况,可以使我们心生警惕。
因为我们给别人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神国的扩展,关系实在太重大了!
下次当你灵性低潮时,不妨试着跳出来想一想:如果你是别人,看见这付意气消沉的样子,心中会有何感想?
相信这一招会对你有所帮助,可以激发你的意志。
你愿意像这位诗人一样,让别人眼中的你是一个垂头丧气、昼夜流泪、不思饮食、拒绝见人、心中充满各样愁烦的人吗?
造成灵性低潮的原因何在?以下我们可约略归纳出几点:
一、气质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气质。人类可分成许多种不同类型的气质。
我开宗明义就举出气质,一定有人会觉得诧异。
“我们谈的是基督徒的灵命,为什么扯到个性气质上去呢?人信主后,气质不都改变了吗?你还是别在这题目上作文章吧!”
首先我必须申明:我认为气质、心理状态、先天秉赋等跟我们的得救问题毫无关系。
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神都能借着在他爱子里所做成的方法,透过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拯救我们。
这是我们对心理学以及那些依据心理研究来批评基督教的人士的答复。
我要再强调,成长背景、气质对我们的得救毫无影响。
我绝对不承认心理学那套”宗教情愫”的说法。
试看,教会历史上几乎每一种类型的人物我们都可以找得到。
即使今天在教会中也是一样,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这就足以证明,并非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才会有”宗教情愫”。
但虽然气质不会影响我们得救的基本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必须承认,它与基督徒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大有关系。
因此,当我们在分析灵性低潮成因时,不得不把它列为首要考虑的项目。
圣经的教导也是如此,要解决这问题,首要之务就是尽快认识自己是哪一类型的人。
虽然我们都是基督徒,同站在一条战线上,一同蒙受救恩,也有相同的基本需要,但我们各人所可能遭遇的问题、困难、试炼,却因气质的不同而互有差异。
处理灵性低潮时,千万不可误以为既然同是基督徒,我们在各方面就一定完全相同,而想用一套公式方法涵盖解决所有基督徒的问题。
基督徒不全都是一样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举例来说,我们都是人,身体构造基本上都一样,然而实际要在这世界上找出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却绝对不可能。
即使是双胞胎,你一定还是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些微差异。
可是,你看过那些在街头吹嘘卖药的走江湖郎中吗?他们专卖”万灵丹”,夸口可以医治男女老幼一切疑难杂症,还保证可以药到病除。
其实稍具一点常识的人就会知道,绝对没有一种药能兼治百病的。
即使专治一样病的特效药,其效果及用药量也会因人而异,不见得每一个有这病的人使用同样药量都可治好。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一般学校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上体育课。
这事本身并没有错,运动有益身体健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运动。
但是学童的身高、体重及体能状况并不完全一致,而且有人特别喜欢运动,有人则厌恶至极;
有人擅长运动,有人则丝毫没有兴趣。
如果学校当局不分皂白地强制规定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同样性质、运动量相等、同样剧烈的运动,那么这种体育课就变成不公平、不合理了。
在今天这个机械化的世代里,人们有一种倾向,想把人类也加以机械化。
机械规格划一,大小整齐,用同一套工具就可修理所有发生故障的机械。
但对于人类,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不仅在人类的生理机能方面,不可能有划一制式的规格;在精神或灵性方面,更不可能像机械一样,每个人都那么完整划一。
很明显的,人类最起码可分两种不同类型,即所谓内向和外向。
内向的人眼睛经常往内看,外向的人则往外看。每个人都属于这两种类型其中之一,无人能例外。
而相形之下,前者似乎较容易遭遇灵性低潮。
所以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人。
可我们说内向的人比较容易遭遇灵性低潮,这并不是说这一类型的人比较差劲。
教会历史上有许多最伟大的人物都是属于内向型的。事实上我反而认为,内向的人较有深度,外向的人一般都较肤浅。
内向的人擅长思想,做完一件事之后,他一定还会左推右敲,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分析,担心对别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又恐怕自己做错或做得不好。
有些事情明明做过就算了,已经无可挽回,但他还会有许多无谓的懊悔,怎么都放不下。
这类型的人你一定见过不少。他们信主以后,也常会把这些善于思想的特征都带到灵性生活中。
刚才提到,教会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都非常内向,我想亨利马廷(Henry Martyn)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代表。
如果你读过这位神所重用的仆人的传记,你一定可以看出他是极其内向的人,甚至显然已内向到有成为病态的倾向。
真的,一个内向的人如果对某件事总是放不下,常常自省太过,就会有变成病态的危险。
曾子教导我们要每日三省吾身。
定期自省虽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功课,但也要小心,莫让自省发展成为病态了。
那自省到了什么程度算是过分病态呢?
我认为,如果我们一天到晚紧闭心门,自己在里面翻来覆去思索挣扎;
如果我们想归想,自省归自省,却不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
如果我们整天愁眉不展,遇到人开口闭口只一径谈自己的困难和问题,这就算过分了,有渐趋病态之虞(yú)。
要解决灵性低潮,我们应该从认识自己着手,知道自己的危险在哪里,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失脚,然后才能在这些方面特别提高警觉。
从圣经中许多先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然很容易就一失足成千古恨。
就拿摩西做例子吧!圣经(民数记十二3节) 说:”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
可是后来他的失败竟与他的谦和有关。
这位最谦和的人只有一次沉不住气而发怒,而这一怒却使他不得进入迦南地。
看哪,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何等地重要!
如果我生性内向,我就必须小心避免过分的自省,以致变成病态;
如果我生性外向,我也必须有自知之明,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落入躁进肤浅的试探中。
我们当中有些人天生的确就是比较容易患灵性低潮,但不要自暴自弃,这样的人并不比另一类型的人差,先知耶利米、施洗约翰、使徒保罗、路得以及其它许多著名的圣徒,都是属于我们这一类型的。
我们的同伴真是太多了!既然我们属于这一类型,就让我们勇敢去面对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考验吧!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