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带来医治:36 当我们没有界线,会有什么症状
被动的挑衅行为
被动的挑衅行为,表现在对要求的间接抗拒。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妇女不得不做学校的义工,她可能说好,然后以忘记会议、耽搁计划、错置对象等作消极的抗拒。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来设定界线,并对学校说不。
当我们不设限,就无法做到“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雅5:12),我们很可能会被动地设限。很多人因为答应别人却不能做到,以致有很大的挣扎,这就是被动的挑衅,他们说不的方法是被动的。
拖累症
这是一种学习而来的态度、感觉及行为,使人严重地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福祉,只为满足别人的期望。这种人总是把别人摆在第一位,甚至使自己受伤害。他们看不清谁应该为什么负责,常常助长罪恶。这种人对界限困惑,他们为别人负责,而不能“对”别人负责。
身份混淆
身份来自认识自己是谁。不能对自己界线内的事负责、与人分离的人,无法认清自己是谁,别人是谁。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谁。
独处的困难
有些人的界线不够好,以致他不太能把自己和别人分开。他们害怕孤独,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人可以相伴。他们的内心没有可以接受或给予爱的空间。他们一定要和人在一起才能生存。
这些人并非无法与人相连,但他们缺乏一种内在的相连感。正如水倒入一个无底的杯子,他们得到越多爱,他们就更需要爱。他们无法存留。他们需要的就是——界线——来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的结构。
被虐待狂
被虐待狂是因自己或别人,加在自己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而获得快乐的人。他们无法对虐待者设限。他们由痛苦羞辱中得到满足。痛苦使他们的需要越来越大,这使得他们更难设限。他们太需要人,以致他们不能对人设限。被虐待狂需要有支持的团体,学习对虐待者设限。
受害者心态
这种人看自己为环境或别人的受害者,他们从不为自己负责。他们会说:“我必须,我没有选择。”他们否认任何的责任,尤其是关于选择。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选择的。
埋怨
埋怨和受害者心态很像,埋怨者将责任指向别人。当然,别人的确会带给我们痛苦,但当我们落入埋怨中时,我们会让别人为我们的痛苦负责,这使我们更陷入痛苦的光景当中。埋怨的人不会改变,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感觉或行为不负责任。
过分负责和罪恶感
没有清楚界线的人,会对不该负责的事觉得有责任。比如别人的感觉、失望和行为。当他们不能达到别人的希望时,他们就有罪恶感。当他们不能完成他们所以为的责任时,他们就觉得自己不够好。当他们不能使别人快乐时,他们就有罪恶感。
过分不负责
对别人过分负责的人,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后院。他们不担当自己的担子(加6:5),因为他们太忙于担别人的担子。他们通常不去处理自己的痛苦和生活。
勉强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9章7节说到有人施舍会勉强作难,他们觉得被迫、不自由、不能控制自己。
被遗弃之感
他们很会照顾别人,于是觉得别人也该来照顾他们。当情形不如他们想象时,他们就觉得遭遗弃。他们觉得别人不够慈爱、不够关心自己。他们觉得自己是施予者,而别人是接受者。
孤立
界线混淆的人,会感到没有自由,他们可能有扭曲的思想,会避免人际关系以避免界线。对他们而言,与人亲密即失去界线和自我,这令他们害怕。因此他们选择逃避人际关系,进入孤立的世界。一个人独处就不会被侵略或控制。
极端依赖
从来没有真正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会以为他们不可能为自己负责。他们依赖别人替他们向世界交涉,他们倾向把自己和这个人融合。他们很怕分离。
没有秩序缺乏方向
对自己缺乏清楚定义的人,常会缺乏方向和目标。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目标、喜好、厌恶。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岁说的导入歧途,以致自己没有目标。
饮食失控
对生命失控的人常转向食物、药物、酒精以麻痹自己,或让自己觉得还能控制一些事。尤其对厌食症或易饿的病人,这是很真实的。界线对饮食失控者是非常重要的。
沉溺于食物或酒精中的人,当界线清楚之后,他们对自己也会有清楚的意识,会开始自我控制。易饿症者特别要解决分离的问题。而对食物爱恨并存者,当界线清楚时,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拖延
拖延,或把不愉快的事推到将来,通常肇启于缺乏清楚的界限。拖延者不觉得他们真正在做选择;他们说不,并不是真正的不。他们说好,其实是不。他们以不完成一件事,来说出他们的不。这是一种扭曲的控制欲。
这是两个儿子比喻中的情形(太21:28-31)。拖延的儿子没有诚实地表达意见。他说去却没有去。另一个儿子说不,后来却改变心意去做工了。当他说不时,他是诚实的,所以当他说好时,他也是诚实的。
冲动
冲动的人常有界线的问题。他们缺乏内在的结构。他们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对自己也不太能说不。当界线清楚后,他们会学习自制而说不,能对冲动产生控制。
焦虑
有些人有一种模糊的紧张和焦虑,这和缺乏界线有关。他们缺乏内在的结构,以致无法处理自己的感觉,或应付外面的要求。他们无法指出有什么特别的冲突,但就是焦虑。这样的人也许不是要去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应该建立更强的界线,以了解自己是谁。
这样他们才会更能自我控制,有更强的能力处理感觉,结果就是更少的焦虑。
强迫性的强制行为
有强迫行为者心中经常有无理的想法;有强制行为者心中有无法抗拒的冲动去做无理的行为。有强迫性强制行为者,同时挣扎于心中的无理想法和无法抗拒的冲动。举例来说,一个人强迫自己每小时都要洗手,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强制行为。他有一种强迫性的想法,就是自己会感冒,所以他的强制行为就是以不断洗手来预防。
设定界线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不能设限的人,把它转换为对自己痛苦的强制。好像非要如此他们才会安全。借着加强设限的能力,人可以解决这种问题。设限是使内心有健康的机能,使我们可以对强迫行为说不。它把自制力还给人,使人不必再有强制行为。
强迫行为的本质是缺乏自由。设限及对别人说不,则会带来自由。
资料来源:良友电台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