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超越的爱
亲爱的弟兄姊妹,平安。在我们庆祝父亲节的时日,我想与您分享这样一篇信息。题目是:《父超越的爱》
父超越的爱
【路15:11-32】
引 子
今天的经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说到浪子的比喻,我想起一幅名画——浪子回头(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作者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对这幅作品,英国的美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曾写道:“亲眼看到这幅作品的任何一个人,都会称赞这幅作品是曾经被创作出的最伟大的作品。”
伦勃朗的这幅杰作就是取材于路加福音十五章中耶稣的比喻。在这个故事中,浪子似乎是当然的主角。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是那位父亲。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他对浪子的态度,从而充分看清了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超凡的爱。
一、父容让跋扈之子
我们首先来看父亲跟这浪子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犹太人的分家制度,就能更清楚看出小儿子的行为有多么的冒犯。根据圣经及犹太《塔木德》文献,在古代犹太家庭,家产通常是等到父亲去世后才由儿子们继承(申命记21:17)。但请注意:如果父亲还在世时要提前分家产,必须是父亲主动决定,儿子是无权主动要求的。因为在古代犹太家庭中,产业大多是土地、牲畜、房屋,不能随意处理。因此,儿子即使得了家产,也只是有使用权,没有处分权,不能随便变卖,以保障老父亲的生活与尊严。
但是我们看见:小儿子要求父亲把产业分掉,他向父亲提出要求,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12)。经文还说:“小儿子就把一切他所有的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13)。小儿子的言行,等于公开对父亲说:“你在我生命中已经没用了。我不想等你死了再继承财产,我现在就要自由、要脱离你!”这对父亲是极大的羞辱与否定,对家庭和社群也是一种背叛。
小儿子这么对待父亲,父亲如何对待呢?12节经文说:“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请留意,这里的“产业”,原文意思是“存活生计”;吕振中译本就把这个意思翻出来:“他父亲就把养生之资分给他们。”英文KJV也翻成“He divided unto them his living.” 我们看到,这位父亲答应了他,这就等于将自己的养生之资毫无保留地分给两个儿子。弟兄姊妹,这不是父亲糊涂,而是爱的自愿牺牲。明知可能带来伤痛,也愿意放手让孩子选择,并为他承担后果。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一种自我牺牲?!不是因为儿子值得,而是因为父亲爱得彻底。
这就是那位愿意我们都来认识祂的天父——祂爱我们,哪怕我们离弃祂、羞辱祂、挥霍祂的恩典,祂也始终等候我们回转、回归到父的家中。这就是父亲爱儿子,爱到“糊涂”的地步。这是一种超然的爱。在这样超凡的爱中,私心完全没有了,没有责怪,也没有苦毒、怨恨;剩下的是什么呢?回答是:除了爱,还是爱。这就是天父——神的爱!
弟兄姊妹们,我们当中有许多作父亲的,让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也有产业,那么,当考虑处理这些产业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那肯定是:先留下“老本”,因为那是自己年老不能再作工时,养生的保证。是的,我们对子女有爱,但那种爱,常常是自私的爱,是有条件的;而不像主耶稣所讲的比喻中,这位父亲对浪子那超凡的爱。在这种爱面前,我们的爱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显得非常渺小;而主耶稣所说那父亲的爱,就是神的爱!它无比伟大!值得称颂!
二、父接納落魄之子
我们接下来看:小儿子将产业变卖,带着钱财离家,到遥远的地方去。一时间,小儿子应该感觉很自由,很舒服,再也没有老爸在一旁约束他、管辖他了。
这使我想到我们的子女们,特别是在高中毕业即将上大学时,都喜欢飞得远一点,这样可以离开父母的管辖,自由一点。对家长来说 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实这正是代表子女们的幼稚。
当初的小儿子肯定也是这种心态,他离开父亲和父亲的爱,开始了他自由的生活。但是他的日子过得如何呢?13下-14说:他“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就去给人放猪。由于饥饿无比,到了“恨不得拿猪所喫的豆莢充饥”的地步,还是没有人给他吃的。实在非常可怜!
在举目无亲、手无分文、又饥又渴,十分落魄的时候,他才醒悟过来:啊!在我父亲家中,有多少雇工,口粮有余,我却要在这里饿死么?不行!不能就这么死了!他告诉自己:“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他连见父亲的时候那情景要说的词都想好了。于是即刻付诸行动,起身“到父亲那里去”。此时,小儿子觉悟、悔改,认清了自己的有限、败坏、堕落,也意识到父家的丰富、平安。
小儿子回家的路跟他离家的路同样的距离,但回来的路总是近的,他很快来到父亲的家门口。但现在家就在眼前,他却又迟疑不敢前行,他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和亲人。
这时,这位天天依门望眼欲穿的父亲看见了小儿子!他看到儿子熟悉的身影了!对于这样一个浪荡子、毁家子、败家子,并且沦落到这样失魂落魄的境况;父亲怎么样对待他呢?经文说,他“动了慈心”。“动了慈心”原意就是“怜憫”。于是,虽然相离还远,虽然自己老态龙钟,举步维艰,他还是不顾一切,奔跑过去。这里的“跑”是形容运动员在场上赛跑的字眼。他跑过去后,紧紧地拥抱着这个衣衫褴褛、疲惫不堪、泪流满面的儿子,并不停地亲吻他。
我们看见,这位父亲不是板着面孔,看见了又装作没看见。也不是开口大骂:不孝子!弄成这样才回来,你还有脸见江东父老、乡里乡亲吗!这位父亲没有这样做。他仍然爱着这个浪子,一看见就动了怜憫之心,在浪子表示悔改之前,就已经宽容、赦免、接纳他了。
我们当父亲的,有没有想到,如果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招来不良后果,我们会怎样去面对呢?我们大概会对孩子说:我不是早就告诉你了!你还不信!现在知道了吧?!还可能会挖苦孩子说:怎么样,不好受了吧?!
其实,比喻中的这位父亲,就代表我们的天父。这位父亲身上所表露出来的,就是天父的爱。惟有神的爱,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祂就差遣祂的独生爱子来到世上为众人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祂爱我们,祂巴望我们这些浪子,赶紧归回父的家中,回到祂的爱中,享受父家的饱足、平安和荣耀!
是啊!在对待我们子女的时候,我们也要多有一点神这样的爱,这样的无条件,这样的怜惜,这样的宽容、这样的赦免。我们应当多多地放下自己,放下长辈的架子,放下我们的私心,放下我们的尊严;像神爱我们那样去爱他们。长此以往,无论我们的孩子飞多远,他们的心都离不开这个家;因为这个家有爱,有神那样的爱。这爱要吸引他们常回家,这爱会吸引他们归家。
三、父款待悔改之子
浪子比喻中那位父亲的爱最伟大之处,不但表现在对待这个悔改的小儿子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系列的行动上。当浪子在极度绝望中,意识到他得罪了天,又得罪了父,不配再作儿子,只希望做雇工。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不仅跑过去迎接他,更令人感动的是,父亲还给他预备了超乎寻常的款待:1、拿上好的袍子给他穿上——“袍子”表征他已经脱胎换骨,重新获得儿子的尊贵。2、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戒指”象征恢复儿子特有的权柄。3、把鞋穿在他脚上——“鞋”据犹太的风俗,为奴的永远赤着脚走路;既然穿上鞋子,就表示获得自由,不再作奴隶。4、吩咐仆人宰肥牛犊——要使他得到饱足和享受。
但愿我们当中的每一位父亲,都成为合神心意的父亲,但愿我们都能像天父那样接纳、饶恕和款待。我们永远不要计算我们在孩子们身上花了多少、付出多少,我们永远不要计算我们从孩子们身上得到多少回报。我们在孩子们身上,也要像这位父亲那样,无论作多少,都不计算,也不计较得失,更不图回报。
神的爱才是完全的爱。“浪子的比喻”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天父的爱超过一切。“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罗8:32)天父爱我们,甚至超越一切。跟天父的爱比起来,我们自己的一切:面子、伤害、钱财的损失,都不足介意了。求主帮助我们,能够效法天父的爱,能够靠主作一个好父亲、好母亲、好基督徒;也在我们身上显明神的爱,荣耀主的名。
亲爱的弟兄姊妹,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谢谢您的收听,也欢迎您给我们留言。愿神赐福与您!我们下次再见。
结尾诗歌:《浪子归家》
《浪子归家》
我曾在远方流浪,心被尘土弄脏,
口袋里只剩,破碎的梦想。
可当我转身一刻,看见祢在守望,
未等我开口,泪已落祢肩上。
祢脱下我的羞愧,披上尊贵衣裳,
戒指戴在我手上,恢复我身分尊荣。
我是祢的孩子,祢用爱接纳!
祢竟为我,摆设盛宴!
不追问过往,不揭我伤疤,
天父的爱,从不更改!
我曾用所有努力,只为赢得肯定,
祢却说:”孩子,一切早属你。”
长兄在门外犹豫,祢伸手邀请他:
“来同享喜乐,主的恩典无价。”
我是祢的孩子,祢用爱接纳!
祢竟为我,摆设盛宴!
不追问过往,不揭我伤疤,
天父的爱,从不更改!
看哪,何等慈爱!
使浪子成为儿女!
看哪,何等恩家!
永远为归人敞开!
我是祢的孩子,祢用爱接纳!
祢竟为我,摆设盛宴!
不追问过往,不揭我伤疤,
天父的爱,从不更改!
如今我住在爱里,不再流浪,
因每个清晨,祢都对我说:
“孩子,欢迎回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