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带来医治:12 依附的好处

 

依附(attachment)有很多好处,我一下子想到三项:与神和人有依附或相连的人,会有一个好的道德基础;他们也有处理压力的较大能力,以及他们的成就比较有意义。容我解释。

 

道德基础

 

《圣经》谈到道德是基于爱,不是基于原则规条。如果神创造我们是会对神对人产生相连需要的话,则当我们在外流浪时,我们会感到失落及痛苦。

好母亲不会因为“应该”而抱孩子。她因为看到孩子不舒适而去安慰他,她爱他。一个朋友不会因为“应该”而拜访朋友,她会因为对方的病痛而去安慰她。只有怜恤驱使我们真正付出牺牲的爱。

《圣经》多处记载,耶稣“怜悯”他们。希腊字的“怜恤”有“很深的依附和同情”之意。耶稣给予人们的,不是他觉得他应该,或那是一件对的事,他给予深深的同情,分享别人的感情,那是从依附才能产生的。

有时候我问一组人:“如果我给你一个球棒,而你可以打我,你会打我吗?”通常他们说不会。

 

“为什么?”

“因为打人不对。”有人回答。

“因为你会痛,我不希望你痛。”另一人回答。

“你会相信哪一个人?你会把棒子给谁?”我问小组。

他们很快回答,那个怕我痛的人最不可能打我。那人有同情的能力,他会体会我的感受。

我们常做一些我们知道不对的事,规则不会叫我们守规矩。爱才能使我们有道德规范。我们想到我们可能伤害爱我们的人,而不是想到我们必须守住那些规条。

 

处理压力的能力

 

当人有好朋友支持时,他们更能够处理压力的情况。

这种说法是我不久前才学到的。我看到两个有钱人,他们都很有成就,在他们的领域很受尊敬。两人在社区及教会都很活跃。他们都有很多很多朋友。然而,在同一星期,他们都破产了。在后来的几个月中,他们的妻子都离开了他们,孩子们都去和母亲同住,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到此为止。

第一个人沮丧到想自杀。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个月,也不回复朋友的电话。因为无法处理沮丧,他开始服用药物,连药物也无法解决他的痛苦时,他离开了此地。

 

第二个人也沮丧,但他找了几个朋友开了一个会。他告诉朋友们,他非常需要他们帮忙来度过未来几个月,他要求朋友请他吃午饭,以便在不同的日子中给他打气,使他重振旗鼓。他找辅导来帮助他克服婚姻失败、失去孩子的沮丧。一年之后,他东山再起,也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

这两个人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他们如何处理危机。他们依附的情形有根本的不同。第一个人从来不让自己需要别人,他没有深的依附。在大灾难发生时,他是孤单一人,甚至不知从哪里去找寻帮助,因为他与人的相连太浅。

第二个人是以前酗酒,曾与一群人在戒酒中心好几年。他学习过与人深深依附的重要。他知道从别人以及从神来的帮助可以支持他。在他里面有一个热爱人的灵,而非只爱财富及成就。结果就是他能跨出去,汲取别人的力量。他与神与人的相连,使他渡过难关。

 

有意义的成就

 

与人相连者比较能忍受孤单,并能利用独处的时间作建设性的事。单独一人并不意味着孤立。正如前述的“情绪对象恒常性”,与人相连者内心有对所依附对象的爱,这爱储存在情绪的槽中,而它会自行繁衍一生之久,越来越多。因为他们不怕独处,所以他们可以完成较多的事。

他们也知道工作的真正理由,他们不是为了囤积更多的拥有物而工作。他们不是为了逃避痛苦而工作。他们为了人类的大家庭而工作。

 

有一个做房地产的人抱怨他的工作没有意义。他只是在赚钱,他情绪上与人分离,成就感完全是工作取向的。另一个注重关系满有爱心的人说到他的房地产工作:“我爱我的工作。我可发挥所长,建立一个好社区,很多家庭可以好好养大孩子。我喜欢那种使别人有一个好生活环境的感觉。”两个人有相同的工作,但对工作的看法真是有天壤之别。

与人相连使人的成就有意义。更进一步,相连使我们的发展有燃料可用。学习如何与人相连使我们更有能力依附别人,使我们发展成为神设计的人。

但我们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连”呢?我们先看,如果我们不能与人相连,会有什么后果?再来看如果成长过程中失去相连,要如何获得?

 

第四章 当我们不能与人相连时

 

不能和人有情绪上的依附的人,永远处于饥饿状态中。他们有一个不被满足的需要在心中呐喊,这些人通常经过三种孤立的阶段。因为人对“关系”有一种自然的需求,当他们无法与人相连,第一个阶段就是抗议。他们抗议没有“关系”,他们觉得伤心和生气。如果你怀疑这一点,只要看一个孤独的孩子或一个被弃的失恋者。

孤立者所感受到的痛苦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指出一个重要的需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如果我们的生活已经完美,我们不会寻求神。如果我们不觉得饥饿,我们有可能会饿死,因为我们不吃。

 

如果孤立太久没有解决,抗议者会进入第二阶段,就是沮丧和绝望。对需要能被满足的期望渐渐枯萎,好像植物没有水一样。沮丧的人看起来毫无盼望:两眼无神,肩膀下垂,面容疲累。他们渴望一些得不到的东西。

事实上,这仍旧是一个好的阶段。因为沮丧者仍然和自己的渴望有接触;他们只是感觉他们永远得不到。“所盼望的迟延未得,令人心忧。”(箴13:12)沮丧者心忧,因为他们对“关系”的需求得不到回答,但他们仍然感觉到那个需求。

如果沮丧和绝望延长太久,没有一个人介入使他的孤寂得以纾解,第三个阶段就是会产生分离。在这个阶段的人,不但与自己的需要分离,也与外面的世界分离。他们从根本上与自己分离,甚至不觉得自己活着。

 

我的一个女病人觉得有一种要割自己的催促。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分离感:“如果我不能感觉痛,我就觉得里面死掉了,所以我要割自己,以便知道我还能感觉。”这种自我毁灭听起来很极端,但这的确是保持活着的一种尝试。她想要知道自己至少在身体上是活着的,因为在情绪上,她觉得已经死了。她是与人分离的。

在社会中比较被接受的人,像是成功的企业家,追求成就,得到奖励,赚取高薪的人;然而他们的妻子儿女却有不同的故事要诉说。

 

 

资料来源:良友电台

-未完待续-

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