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带来医治:42 看清真我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理查德试着用各种强制行为使这些思想离开他,但情形依旧,理查德觉得自己无药可救,充满罪恶。

 

在住院期间,理查德认识到自己对妻子的许多事感到生气,却没有告诉她。他觉得不应该生气,所以压抑这些感觉并拒绝承认。他也对自己幼稚的行为生气,所以他对孩子的幼稚生气。

 

问题不在于他生气或行为幼稚,这是生命的一部分。问题在于他不接受自己的这一部分。理想的自我决定这部分不属于自己。因此这部分就反过来控制他。他所不承认的“坏”,以一种破坏性、强迫性的思想出现。

 

当理查德了解理想的自我会这样要求,并开始接纳真实的自我时,他开始可以解决对自己和对妻子的怒气。当他如此做时,强迫性的行为就消失了。

 

这种理想与真实分离的问题是基督徒挣扎的主要理由。教会通常强调太高的标准,以致人们觉得不可能又做基督徒又做一个人。然而这不就是当初我们成为基督徒的理由吗?我们是罪人,需要饶恕和接纳。

 

论断的姿态与接纳的姿态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情感的姿态。如果我们轻易论断,对真我定罪生气,我们将会自相纷争。理想的自我会论断定罪真实的自我。我们用羞耻、罪恶、躲藏、不承认、分化及其他自我防备策略,使真我躲起来。凡事我们不能在恩典中接纳的,就会遭定罪论断,我们把它藏在心里的无花果叶子下。

 

如果我们采取爱和接纳的姿态,真实的自我就有变化的希望。如果我们能接纳不理想的自我这个部分,这个部分就会因为被爱而痊愈。它们会以无法想象的方式成长。接纳是这个困境的答案,这就是恩典。

 

我们可以看到保罗的挣扎:“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既是这样,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在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却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做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罗马书7:15-19)他希望的是一样,找到的却是另一样,是痛苦的事实。

 

我们自然的倾向是更努力去达到理想,但保罗的答案是接纳。“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马书8:1)理想的要求达到了,不再因不够完美而被定罪。上帝差他的儿子做了赎罪祭,“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身上。”(4节)当我们不定自己的罪时,我们就可以承认自己犯的错,而与自己有和好的关系,不再处于必须完美的压力中。这样的接纳带来不可想象的成长及属灵的能力。

 

因此,理想与真实的自我之间应该是恩典、无条件的爱及接纳,这样我们才不会自相纷争,好的关系才会建立。好的关系,是一面持有理想,一面以爱接纳真实。如果真我被接纳,被爱,他就被鼓励向着理想成长。《传道书》这样教导我们:

 

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传道书7:15-18)

 

资料来源:良友电台

-未完待续-

 

标签

发表评论